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年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在其职业生涯中,里希特不断探索摄影与绘画之间的边界,对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艺术形式如何相互对话、相互挑战深感着迷。从使用刮刀涂抹的自由画布和讽刺意味的色彩图表,到具备摄影细节的绘画以及仅呈现单一笔触的特写作品,里希特游走于这两种媒介之间,乐于揭示它们关系的复杂性,却从不将其中一种置于另一种之上。
里希特的人生经历横跨二十世纪多个关键历史时刻,其作品亦深刻回响着纳粹主义与大屠杀的创伤。二战结束后,他在东德共产政府支持下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训练。1961年,他在柏林墙建立前一个月叛逃至西德,并放弃了此前在东德的所有艺术作品。1961至1964年间,他与布林基·帕莱尔莫(Blinky Palermo)和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一起在杜塞尔多夫国立艺术学院(Staatliche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学习,开始在无意识形态束缚的环境中探索绘画的物质性、概念性及其历史含义。
在杜塞尔多夫的早期创作中,里希特受到时事和大众文化的启发,作品多以杂志、报纸图像为基础,内容涵盖军用喷气机、人物肖像与航拍图像等。他特别重构了从东德带出的家庭照片,其中包括身穿纳粹军服、微笑着的叔叔鲁迪(Rudi),以及他后来自知在第三帝国期间被精神病院谋杀的姑妈玛丽安娜(Marianne)。他独特的“模糊”技法使这些复杂的私人和社会历史时刻带有干扰的“噪点”,拉远观者与图像的距离,也对绘画是否具备与摄影相同记录能力提出质疑。
1967年,里希特获得“青年西方”艺术奖(Junger Western art prize),并开始扩展他的《色彩图表》(Farbtafeln,1966–2008)和《灰色绘画》(Graue Bilder,1966–2014)系列。他对灰色的色调变化以及其所代表的冷峻与概念力量深感兴趣——这种颜色似乎被剥离了情感与联想。1972年,他代表西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于同年在德国卡塞尔的文献展(Documenta)展出作品,之后又连续于1977、1982与1987年参展。
六十年来,里希特持续探讨摄影图像在概念与形式上的影响,他对原始图像进行调整、裁切与操控,并建构了庞大的图像档案项目《图谱》(Atlas,1962–2013)。他也在作品中反思何为“可表现”与“不可表现”的内容,直面诸如2001年纽约世贸中心恐袭事件、比克瑙大屠杀的惨状,以及德国左翼极端组织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Baader-Meinhof Group)成员的生与死等当代历史创伤。
在绘画与摄影之间游走的过程中,里希特采用广泛的技法与主题,涵盖充满政治张力的事件至日常生活的细节。2020年,他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尔分馆(Met Breuer)举办了大型回顾展《绘画之后》(Painting After All),全面呈现他对再现与感知本质的持续追问,展现出他一贯的不安与怀疑精神。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出售您的信息。
我们每两个月仅发送一次简报,您可以随时取消订阅。
art@vancouverfineartgallery.com
Vancouver Fine Art Gallery,
2233 Granville Street
Vancouver, BC, Canada
Vancouver Fine Art Gallery自豪地呈现一系列由知名当代艺术家、法国印象派画家、20世纪大师以及加拿大本地艺术家创作的最优秀的原创画作和雕塑作品。画廊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Granville Street 2233号(靠近市中心)。我们每周七天开放,并在艺术漫步之夜开放。